学校要闻
{栏目别名}

  • 2025-03-11
    为满足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需求,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文理交融,学校将于第四周面向大一学生推出全新的校本通识公共课——《自然科学经典导读》。本课程旨在通过研读自然科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思想的演化逻辑、人文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拓宽科学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认知的底层逻辑框架。本课程将带领学生每周研读一部自然科学经典著作,内容涵盖数学基础、科学哲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通过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的历程》、《数学之美》、《数学思维导论》、《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导论》等8个主题经典著作的导读,引领学生感悟自然科学经典的精髓,并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实际案例,激发思考与创新。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把握科学发展的脉络,培养跨界思维能力,让科学思维成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课程教学团队由国际商学院郭建校教授、国际传媒学院杨丽娜教授、通识教育学院王济军教授领衔,汇聚多名
  • 2025-03-10
    近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浙江大学召开2025年研究基地工作会议及学术论坛,我校等12家研究基地的代表参加会议。在2025年研究基地工作会议上,我校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李晶教授汇报了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梳理了基地在过去的一年中,在高端翻译人才培养、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学术交流与学术阵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新一年的工作进行规划和展望。在2025年研究基地学术论坛上,李晶做了题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党史对外翻译与传播助力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主题发言。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将继续按照中研院《研究基地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落实好研究基地协议内容,进一步完善管理,不断推动翻译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翻译及研究贡献新智慧,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注入新动力。(通讯员/高丽娜 内容审核/冯鹏 蒋天皓 李晶)(网页编辑/庞轶丹)
  • 2025-03-09
    近日,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公布天津市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思政专项)立项的通知》(津教科规办〔2025〕01号),我校郑海呐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思政课组项目、刘宏伟教授主持的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组项目成果成功获批立项,展现了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效。此次立项是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注重将外语优势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全力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守正创新推动学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未来,学校将按照天津市人才培育工作要求,以研促教,以创提质,持续探索“外语+思政”特色路径,为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贡献天外智慧与力量!(文字/通讯员王慧芳内容审核/冯鹏蒋天皓王济军)(网页编辑/庞轶丹)
  • 2025-03-08
    春意渐浓的三月,我校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俄语系以一抹独特的巾帼风采,摘得天津市三八红旗集体的桂冠。这支由14位女性教师擎起旗帜的团队,用智慧与情怀浇灌桃李,以责任与担当架起中俄文化交融的桥梁,在教育的沃土上书写了一段“女神炼成”的璀璨篇章。才情与匠心:一支“女神战队”的诞生她们是讲台上优雅的学者,亦是学术领域锐意的探索者。俄语系教师团队中,82%为女性,100%拥有博士学位,87.5%的女性教师跻身高级职称行列。她们是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团队成员中,女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1 名女教师获评天津市级教学名师,1 名女教师入选天津市学科领军人才计划,3 名女教师入选天津市学科骨干人才计划,8名教师分别在国家级、区域性比赛中荣获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二、三等奖。俄语专业在2019 年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俄语系的“她们”带领或参与多门国家级和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提升专业影响力,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筑牢根基;她们倡导并实施“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组合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她们推动俄语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计划,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端外语人才;她们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
  • 2025-03-08
    3月7日下午,我校召开“百年传承强国志,天外巾帼展芳华”——2025年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座谈会。来自全校各单位、各部门优秀女教职工代表齐聚一堂、欢度佳节。校党委书记周红蕾出席会议。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主持。座谈会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女教职工代表们围绕如何在建设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外国语大学新征程中发挥妇女作用,紧密结合自身及所在单位的工作实际,踊跃分享观点,畅谈各自的感悟与思考,话语中饱含对学校发展的关切与期待。女教职工们深情回顾多年来在天外这个温暖大家庭中的点点滴滴,分享收获成长的喜悦,也针对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兼具前瞻性与可行性的建设性意见,代表们纷纷表示未来将继续立足岗位,勇挑重担,在传承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实现我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校党委书记周红蕾代表学校向全体女教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充分肯定了女教师们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结合我校的发展现状、目标定位及职工的个人发展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党代会的主要精神,介绍了学校2025年的工作要点和十件实事,希望全体女教工凝聚团结伟力做立德树人的践行者、深化
  • 2025-03-07
    3月7日上午,我校2025年度党建工作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聚焦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总结2024年党建工作,部署今年重点任务。校党委书记周红蕾出席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迎迎主持会议,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出席。会议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暨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五个党建工作提升计划落实落地,充分释放党建工作凝聚人心、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强大效能。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切实提升以党的创新理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能力。二是要坚持对标对表,探索创新路径。深入贯彻落
  • 2025-03-06
    环境育人,润物无声;服务育人,育人无形。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功能,扎实推进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积极创造人才培养的“硬条件”与“软环境”。学校充分利用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资金,完成35台(套)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室仪器等设备更新,新学期初,全新的现代化教学实验环境为师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教研提供了便利条件,不断提升师生工作学习的幸福感。新建智慧教室满足现代教育对多样化、个性化、沉浸式学习的需求,实现跨地域、跨学科的智慧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跨校区互动,置身同一课堂,推动教育数字化迈向新高度。“数智空间实验室”集合大数据、元宇宙、云计算等数智技术,把思政课通过展览、VR、网络平台等多形式展示,为学生打造“身在场景中”的视听感受。“一带一路”数智经贸创新实验室引进智能财务工作站、全链路数智营销实验台,建设7门数智课程,培养具备“专业能力+数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新文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支持教师进行分层次教学、个性化教学、自主式学习和训练,全方位支持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体验,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注入新的动力。新建实验室部署了全新的录播设备、智能交互与各类数字化终端等新型设备,画面清晰
  • 2025-03-06
    近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指导,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智库主编的《2023年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案例汇编》正式出版发行。经专家审核,全国共有174个单位的220个案例入编《2023年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案例汇编》。我校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报送的智库成果《促中俄合作,助“小鹰”成长——乐鱼手机站入口搭建中俄青少年友谊新桥梁》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于2022年启动首届“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案例汇编活动”,编辑、出版年度《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案例汇编》,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人文交流理念的教育、传播和实践.学校自2021年起开始承接“小鹰”中俄青少年语言文化交流中心业务,与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共同组织教师和志愿者团队,按照俄罗斯教育部对教学大纲的编写要求,撰写了“7课制”汉语教学大纲、多套汉语教辅材料和PPT课件;完成了20个主题33个文化类视频精品课程的研发录制和再制作;编撰了“中国文化知识窗”13大主题160期栏目内容;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设课程34门,举办汉语体验课、中国文化体验课、中国文
  • 2025-03-06
    近日,第20届中国人的日语作文大赛一等奖以上获奖者代表团访日活动圆满结束了为期一周的东京访问。日语学院2022级本科生林婧作为代表团的6名成员之一,亲身参与了这一意义非凡的交流之旅。获奖者代表团在众多日本国会议员面前用流利的日语发表演讲,展现中国青年的自信与担当,赢得了在场人员的高度赞扬。代表团先后走访了唐吉诃德(PPIH)总部、东芝国际交流财团等机构,朝日新闻社会长勉励同学们继续精进,为促进中日相互理解发挥更大的作用。林婧作为代表团成员受邀参与NHK国际广播电台节目录制,展现天外学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形象。本次访日期间,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三次报道了获奖者的活动,《每日新闻》推出了特别报道,《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东京新闻》等媒体记者也进行了现场采访。在每一次跨越山海的交流中,每个看似从容应对都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沉淀与不懈的努力,从青涩的起点,到外交前线,林婧用她的坚持与智慧,生动诠释了“厚积薄发”的力量。静水流深处稳步行远时林婧在日语学习初期,便展现出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坚定决心。从基础语法、词汇积累做起,阅读日语原版书籍、观看经典日剧以培养语感,积极参加日语角和交
  • 2025-03-05
    3月4日,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和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来临之际,在团市委的领导下,由和平团区委和乐鱼手机站入口团委主办,天津中煤进出口有限公司团委协办的“区校共建”青年志愿者助力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语筑津门”多语赋能文旅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在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顺利举办。团市委社联部副部长梁柳,和平区副区长、一级巡视员沙红,和平区相关领导、辖区部分景区景点负责人,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校团委书记梁燕,相关学院团委负责人及青年志愿者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胡志刚提出,希望通过该项目发挥“语言+志愿”的优势,助力和平区更快塑造全业态文旅消费新模式,把握合作共建实践育人新契机,培养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志愿服务团队,通过设立常态化多语种志愿服务岗、组建非遗文化专项翻译队、策划“津彩故事”多语种短视频,在导览服务、文化翻译、国际传播中展现天外学子风采,打造天外志愿服务新品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力量。梁燕介绍了“语筑津门”多语赋能文旅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以“多语筑建津门文旅之桥”为核心理念,依托地理空间、专业优势、文化使命“三个天然契合”的项目基础,打造实践常